天上卫星遥感,空中无人机巡航,地面监测点多面广。在江西,一张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重点突出的生态监测网络正日渐成形。7月30日,记者从“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情况”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经过三年能力提升行动,江西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,特别是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监测网络初步成型,为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提供了强有力的“硬核”支撑。

新余市仙女湖景区。大江网视觉江西刘志平摄
累计投入4.73亿元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
据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吴志强介绍,2023年以来,全省累计投入4.73亿元用于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。
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及11个驻市分中心按照功能定位,形成差异化生态环境监测支撑能力,建成1个综合实验室、2个重点实验室、3个区域实验室和6个专项实验室,全面巩固提升包括水生态调查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、新污染物调查等10项监测监管能力。
全省91家市县监测机构按区域站、骨干站、县级站和基础站四类模式建设,重点强化水质分析、应急监测、基础项目分析和执法监测采样能力。通过“高效集成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”,实现监测活动全要素、全指标、全过程质量监管,确保数据“真、准、全、快、新”。
市县监测能力“爆发式”跃升
生态环境的监测能力和水平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有力的技术保障。
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,在监测资质方面,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资质项目已达2569项,较2022、2023年分别增长85.89%、41.46%。市县监测机构资质覆盖取得突破,89家已具备资质,资质项目总数达9550项,较2022、2023年分别增长397%、286%;平均资质数从2022年的21项跃升至105项。业务量同步激增,2024年市县监测机构共出具监测报告14063份,较2022年增长7.3倍。
伴随着能力提升,委外监测业务也出现显著“回流”。2025年同期的委外报告数量和金额较2022年分别下降71.89%和65.15%,实现了能力提升与财政增效的双赢。全省监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,执法监测、应急监测、预警监测等关键能力初步具备。
生态变化的“千里眼”初步成型
记者了解到,江西省现在基本建成了重点突出的“天基”监测网络、预报精准的“空基”监测网络、功能完善的“地面”监测网络,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监测体系初步成型。
“天基”监测网络重点利用卫星遥感影像,可以实现全省林地草地、耕地、水域湿地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五大类地物的自动化解译,对重点区域开展定期生态变化遥感监测,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精准“底图”。
“空基”监测网络是整合无人机、激光雷达、走航车及智能预报预警系统,并引入“智慧预报”模型,新增短临预报功能。目前,该体系已实现未来15天精细化空气污染预报和45天中长期趋势预测,为大气污染精准溯源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撑。
“地面”监测网络主要包括监测事权明晰、监测领域科学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全面覆盖的监测点位,已基本建成统筹水陆城乡、覆盖环境质量、生态质量和污染源的监测体系。
现如今,江西省监测点位布局科学,监测指标逐步与国家接轨,为生态环境守护“摸清底数、掌握动态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饮用水源安全监测升级
依托立体化监测网络的建设,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实现再升级。
据了解,生态环境监测部门重点提升了饮水安全预警监测水平,对全省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,开展22项有机物和10项重金属指标的加密预警监测,监测频次由原来每年甚至两年一次提高到每月一次。同时,将标准限值的60%设置为预警触发阈值,一旦超标立即预警,通过“监测-预警-交办-排查-整改”的闭环管理,将风险隐患“扼杀”在萌芽状态。
省生态环境厅表示,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工作,推动从传统单一数据采集向“智能感知-智慧分析-精准决策”全链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,逐步形成以“全域覆盖、多维协同、智能互联”为特征的多层次技术支撑体系。
实习生熊姿、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沈冠楠/文